• 人民日报点赞“文化乌镇”为小镇建设中独特风景线

      2019年1月2日,新年正式开工第一天,《人民日报》刊发《我们的文化时间》一文,将乌镇作为典型案例。作为文化体验的其中一环,文中介绍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展现小镇的文化生活、艺术氛围,体现了当下小镇文化生活的全景,点赞小镇的孩子也能看到世界顶尖的艺术,而“文化乌镇”的模式也成为小镇建设中独特的风景线。

      《人民日报》1月2日文化版

      以下为《人民日报》刊文《我们的文化时间》的部分摘录

      

      听一听手机音频课程,在博物馆触摸活生生的历史,电影院里小镇青年的身影越来越多,24小时书店的灯光依然吸引着年轻人……岁末年初,我们关注多种多样的文化时间,这些文化场景的鲜活切面展现着当下文化生活的全景,而关注文化时间的变迁,也是在见证时代进步的力量。

      ……

      转转古镇里的剧院、美术馆

      “乌镇的孩子也能看到世界顶尖的戏剧”

      黑瓦白墙掩映着小桥流水,剧院、美术馆错落其中。每到下午,乌镇旅游景区总裁、总规划师陈向宏都习惯在乌镇东栅景区走走。

      每年到了乌镇戏剧节,20多部国内外特邀剧目,10多场青年竞演,上千场古镇嘉年华在这里上演,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6年来,戏剧节在点滴间丰富着小镇的文化生活、艺术氛围,在小镇建设中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陈向宏是本地人,在他的记忆中,位于运河边、地处苏沪杭之间的乌镇,是个极时髦的地方。每天凌晨4点,就有一班“苏杭航班”停靠乌镇码头,带来大城市的消息,5公里以外的小镇就有专门的剧场。70多年前江南小镇的文化已经和大城市接轨了。

      然而,当他在1999年回到故乡时,景象完全不同。“陌生又熟悉,曾经繁华的丝厂早已空寂荒芜,斑驳铁锈大门后是茂盛的野草和厚厚的腐叶,小时候的街坊邻居大多搬到县城里去了,除了几张偶遇的熟脸,镇子总挟裹着颓败的气息。”陈向宏回忆。 

      陈向宏开始组织实施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在他看来,保护利用乌镇这样的千年古镇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新文化元素的加入。

      木心美术馆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是古镇的基调,但不能局限于传统而不发展。旅游加文化的驱动,才能带动整个镇的商业和产业发展。现代文化引入古镇,反而让古镇魅力四射。我希望乌镇是平台,是一个能承接现代艺术、科技、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周边地区辐射。”陈向宏说,乌镇不是唯一的模式,期待古镇保护开发能诞生出更多姿的形态。

      在陈向宏看来,传统和记忆,如同做乌镇姑嫂饼的木花模,装起每次都不一样的米粉,訇然一扑,却仍是一般味道,只是初尝之人,却总觉得别样滋味。令他欣慰的是,在一座座剧院、美术馆里,乌镇的孩子也能看到世界顶尖的戏剧、美术展和艺术品,“我想,乌镇的孩子会为乌镇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