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与善良——人生灵药

    《皆大欢喜》

    导演 余凤霞&陈涛

    原著 莎士比亚

    改编 余凤霞&陈涛


    剧情介绍:《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爱情与善良一直都是人生灵药

    时隔四百年,《皆大欢喜》已经被重新演绎了无数次,人们一遍遍地歌颂着莎士比亚心目中人性美好的一面。古往今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直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性结局。

    那些几乎只有在戏里才会出现的happy ending作为蜜糖抚慰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勇气和坚持必能帮助你跨越困难,一切皆因善良而圆满。”

    正是对皆大欢喜结局的向往,现实中的人们才会朝着真善美的指引生活。

    Q:为什么选择莎士比亚的剧?

    A:莎士比亚的剧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给予了大家创作的无限空间。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创作者都会有一个“莎士比亚情结”。人们热衷于从莎士比亚剧中华丽冗长的台词中吟唱出对灵魂、对世界的拷问。那些在几百年以前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现在人们依然面对着。

    以现代的方式跨时空与莎翁对话,

    在文化的碰撞中寻找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在余凤霞和陈涛的《皆大欢喜》中,二人用中国传统的古老元素,搭配时尚、趣味性的表达,用中国式情绪表达莎士比亚笔下的真善美。

    而莎士比亚晦涩难懂、华丽优美的台词经过陈涛、余凤霞二人的本土化加工,使中国的观众更能get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趣点和幽默,更易于接受,捧腹大笑间体验一部在快乐中感受爱情的悲欢离合的戏剧。

    歌扇舞衫间,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和莎翁的温情喜剧融合在一起,竟然令人惊讶的毫不违和,甚至让人感叹演员表演的行云流水。

    这部剧的道具虽然只有折扇和长条凳,却在上面做出了极为丰富有趣的文章。尤其是折扇用得极妙,手腕间“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在演员的巧用和导演的设计下,扇子也被赋予了情绪和灵魂。

    十二个演员各个身手不凡,舞台上各位演员互相接的稳、传得准。多年的合作让他们达到高度的默契。

    Q:为什么选择的十二个演员都是和二位导演专业相同的?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

    A:是有意为之的。第一,这部剧要求十二个演员演二十几个角色,而且剧中有很多戏曲元素,演出要求很高,一般演员难以驾驭;第二,这些导演专业的演员都有学习戏曲的经历,而且都是自己的学生,沟通很顺畅,默契度也很高。

    导演介绍 


    余凤霞、陈涛皆为导演学硕士,青年新锐导演,导演的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话剧、音乐剧、京剧、昆曲、黄梅戏、评剧、河北梆子、花鼓戏等二十多种样式,四十多部作品。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第四届江西省艺术节“导演一等奖”、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节“文华导演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20余次。2015年由余凤霞编剧并主演,二人合作导演的实验话剧《青衣·达·芬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对话《皆大欢喜》导演

    Q:在剧中并没有过多的运用戏曲元素,似乎在克制,这是为什么?

    A:我们不愿意把中国戏曲硬生生接在莎士比亚的故事中,所以本能在克制使用戏曲元素。我们是在化用,把舞台元素外化成一个象征,并使之毫无违和感。比如把一桌两椅、舞台空间外化为十二张长条凳。我们打破了对戏曲的刻板印象,难的是用戏曲的精神在创作,还不能轻易破坏戏曲的美。

    Q:舞台上的服装为什么选择颜色黑、红、白?

    A:最开始是创作预算的问题,追求简约。处理最终的结果是压缩了剧情和角色,并把风格和人物符号化,角色的服装统一后就很自由,我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三个颜色跟传统美学基本传统色调,如中国水墨画般,视觉冲击力也很强,颜色营造舞台意境。

    Q:对乌镇戏剧节有什么期待?

    A:大家都非常期待今年乌镇戏剧节,当时接到邀请,全组人都很兴奋!非常想去感受乌镇的戏剧氛围,这是梦寐以求的天地。

    “人生就是一个绚丽的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上场下场各有其时。爱情是如此美丽,如此动人,如此难以割舍。做你所想,爱你所爱。既然爱已降临,就该拿出勇敢和智慧去保护。”

    十月,我们乌镇见。